每次門診都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,乾脆在這篇文章來說清楚好了。
我們在門診的歷程中,常會遇到反覆感冒的小孩及某些呼吸道疾患,我們在問診的過程中,常會發現,在疾病發生前,常有過食冰品甜食的現象而導致感冒發作或哮喘的舊疾復發。
因此絕大多數的中醫師,甚至好心的長輩,都會提醒呼吸道比較常生病的孩子少吃冰品和甜食。
但我們接著要探討,要把"不要吃冰"這個概念推廣到所有人,是否會依然一概普適呢?
我覺得那就未必有這個必要了。因為個體差異實在太大了啊!
對於身體強健,無任何呼吸道疾患,女性沒有婦科的問題,吃完冰沒有不舒服的情況,也沒有長期大量食用而導致不適。偶爾為之而已,我們似乎也找不到理由讓人家完全別吃啊。
有些朋友會說,為什麼該不該吃冰的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,卻沒有臨床醫學統計數據來研究呢?
就來稍微說一下我所了解科研計畫的大致過程,需要做臨床調研,私人診所一般是做不了的(你也沒那個精力),必須要醫院內部或是向政府有補助的單位,提出科研計畫(在大陸叫做標書)來申請經費與許可,再用經費和人力按照想要調研的項目。選病人入組,完成臨床調研。
或許上一段聽起來有點複雜,但說成白話,科研可不是你想做就做的,是需要經費與人力及醫院許可的。
能不能吃冰這種事,你寫個標書往上報,我想,應該經費批不下來的吧。
即使做為研究生,你做這個題目,除非指導教授真的願意挺你,要不然開題的時候,想順利過,不和其他稍微高大上點的內容綁在一塊,似乎也薄弱了一點。
我想,這大概是"該不該吃冰"這個問題,一直停留在生活與臨床經驗,比較少科學數據來佐証的原因。
就好比吃西瓜吃太多會拉肚子,這是常有的生活經驗,每個人的體質差異,相差極大,但似乎也沒有科研去研究,到底平均吃多少西瓜會拉肚子。這會是同樣的道理。
看到這裡,那讀者能不能吃冰呢?
既然是個人與臨床經驗,那我們就試著回歸生活和臨床的實證。
如果發現疾病的復發與吃冰有明顯的因果關係,不但在發作期間建議暫時忌口,即使平常不發作期間,能避免也盡量避免。
舉個例子,某些哮喘或是容易氣管炎的孩子,如果吃完冰品後哮喘發作的頻率明顯增加。那我便不建議再吃冰。
抑或是,某些容易有痛經,月經來的時候小腹會涼的女性朋友,吃冰後會加重的,我也建議在治好前,最好忌口,以免病情反覆甚至加重。
同樣道理,某些吃完冰會胃脹不舒服,甚至拉肚子的,我也建議暫時不要吃冰,等病治好再說。
本文濃縮成一句話:如果你吃完冰會不舒服,甚至原有的病加重,那就該考慮面對問題,在治好前好好忌口,而不該以沒有科學數據為藉口,因循苟且,得過且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