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由於健康意識的普及,身邊的朋友們越來越多人有定期健檢的習慣,但由於 飲食生活不正常 ,健檢結果常會出現的紅字,尤其是血脂和血糖。
毫無例外,西醫的建議都會告訴你平常要多運動,可是日復一日,甚至年復一年,大多數朋友仍是紅字依舊。有因此養成運動習慣的,好像少之又少。直到最後西醫師發出嚴厲警告,甚至帶有半恐嚇的口氣時,才會想開始改變。
的確,現代人工作量大,這是逃避不了的現實。

我一般常聽到只想維持現狀的藉口,整理成以下三條:
1.太忙找不出時間運動或生性懶散不愛動。
2.不知道哪種運動比較適合?
3.找到喜歡的運動,但卻無法堅持。
基於以上三個原因,我開始構思現代人到底適合哪種的運動形式?如何既能簡單易學、最方便指導、最有效率、最能夠方便堅持的運動方法,又進入門檻最低。
經過在臨床建議患者鍛鍊的經驗中,我發現健走是最容易堅持的一項。

有一次剛好和捷安特的林清發董事長搭同班飛機。
我趁機跟他請教,如何經營這麽龐大的事業,還能同時維持如此活躍的精神和體力呢?
除了年輕時愛好運動,打下良好體力基礎之外,他向我展示他的秘訣:手機上的步數記錄,持續五年平均每日不少於一萬二千步。
由於搭機前還有小段空檔,林董事長在候機室,就地把握時間,快走了近十多分鐘。
原來健走也是林董事長維持良好精神的秘訣,我也親眼見証到了成功人士對於基本鍛煉的堅持。
有朋友或許會問:健走時,我該注意些什麼?才能提高健走的效果呢?
光是散步是無效的,只有放鬆神經的效果。除了維持一定心律以上(視個人情況而定),我認為需要加大手的擺幅( 最好可以達到120-150度 )與步幅(加到最大),才能達到舒暢筋骨的效果。堅持的時間大概四十分鐘到一個多小時。
有些長年推廣健走的專家,甚至建議赤腳步行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。既能排除積存在身上的靜電,又能給足底較多的刺激,促進足部循環。我自己嘗試過,發現腳踩在不同的地面上,會有不同感覺,與穿鞋時完全不同。可見如果健走配合赤腳,可以明顯提高刺激的神經元數量,提高健走的效果。

至於提高堅持的機率,我的看法是,選定最方便、最容易的方法。地點可以選在最近的公園和學校操場。 選定一個固定的時段,例如早晨或是下班後。
身上可以配戴運動手環或是手機計算步數甚至心跳情況,若覺得超過體力負擔,建議放慢步伐。
如果長期缺乏運動,剛開始大步健走,前一周會出現明顯的腰酸背痛。那是肌肉正在適應,不用擔心,繼續走就會緩解了。
如果赤腳走的剛開始會出現水泡,那也是正常的現象,注意走完按時用優碘消毒避免感染就好。
有些腳底有乾裂情況的朋友,赤腳步行完最好別用熱水洗腳,會加重乾裂,用微溫的水清洗後,如果沒有傷口,上點乳液,可以有效防止乾裂。
我把上述加強健走效果的建議,整理成以下三項:
1.大:加大手擺的角度,最好可以達到120-150度。步輻加大到最大。
2.心跳:控制在一定心率已上,具體視個人身體狀況,年輕無病的正常人可以在達到120-140之間。維持20分鐘以上,隨著身體習慣健走慢慢往上加,如果可以到一小時20分(一萬步左右)是比較理想的量。
3.求方便:找最近、最方便完成的路徑,找出最方便的時間,這樣才能堅持。
我把健走建議記住的三項要領,編成九字口訣『大心跳、求方便、要堅持』。
養生的方法有時不用太複雜,願每位身邊的朋友,都能記得『健走九字訣』,找到讓自己持續保健的堅持,一起長壽無病到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