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世界著名游泳選手“飛魚” 帶著身上拔罐的痕跡,奪得金牌後,中醫的拔罐治療能治療運動傷害與筋骨痠痛已經不是秘密。到底這個被西醫僅僅視為“皮下出血”,甚至是“傷害”的中醫傳統理療方法,治療前中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?
我從事臨床中醫理療已近二十年,接受理療的人次也早已上萬人以上。這系列文章整理總結我手邊的資料,並分享一些我個人的看法,希望對您有所幫助。
拔罐操作時的注意事項
一.拔罐前
1.預防患者出現暈罐(即拔罐後產生的頭暈眼花,類似針灸的暈針)
除了先試探患者對疼痛的忍受力之外,務必避開患者血糖低的時段(例如:早餐沒吃、過餐未食)
建議準備葡萄糖包,在出現低血糖暈罐時,可以立刻補充糖分。
2.事先溝通關於罐痕的情況,對於過度愛美的女性,尤其要說明溝通罐痕大致的存續時間。
3.拔罐時要注意採用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處、避開有毛髮處,並應注意不可隨意移動。
二.拔罐時
1.罐位的選定,不宜過多,體質虛弱者建議不超過三個。
2.按照拔罐面積大小選擇適合的罐子,操作時必須迅速,才能使罐拔緊,達到應有的力度。
3. 拔火罐要注意不要灼傷皮膚。
4.注意患者的生理變化,如有頭暈乏力,務必立刻取罐休息,並喝加糖的溫開水。
5.抽氣罐的使用力道與留罐時間長短,於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,但務必控制在患者能忍受的範圍。
6.有操作放血時,對於體質較虛者,出血量不建議太多,建議在10CC以下。
7.起罐時,如果吸附過強,不可以用力猛拔,以免皮膚因拉扯出現損傷或擦傷。
一般先用左手夾住火罐,右手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,使氣體進入罐中,即可將罐取下。
三.拔罐後
1.局部出現發熱、發緊、發紫、冒涼氣、或局部放鬆感,都是正常的現象。
2.局部的深紫色或深黑色,表示局部循環很差,在患者能接受的前提下,建議刺絡放血,加速局部代謝。深黑色罐痕一般在1~2周會逐步散去。如果配合適當的局部溫熱療法,例如:紅內線燈照射、艾灸、熱敷、適當按摩,可以加速瘀痕的代謝。
3.如果操作時燙傷或拔罐時間較長,皮膚起水泡時,小的毋須處理,敷上消毒紗布,防止擦破即可。水泡較大時,用消毒針將水放出,並塗上優碘(碘伏),並用消毒紗布包敷,以免感染。
四.患者返家後的自我護理
1.當天建議不要洗澡。隔天再洗。
2.如果有水泡,並有滲出,建議紗布1~2日自行更換,並建議換時塗上優碘(碘伏),再用消毒紗布包敷,
3.拔罐後不建議吃容易加重發炎的食物,例如:羊肉 及過度辛辣物品。
4.瘀痕未退期間,務必避免局部受寒。
拔罐是治療手段,是針對病因,擬定治療策略後,所採取的治療行動。雖然常有神奇療效,但千萬不能一見有病,不加思考,便意圖隨便拔罐解決。未經正規訓練的民眾,務必在專業醫師的陪同或指導下再進行。以免造成意料之外的狀況,來不及應變處理。